[食茶開講] EP3 跟長輩相處之道

 

前陣子無意間找到自己好久以前買的一本書,關於做人做事的。

我大概針對目錄翻了幾個章節,看完後其實與我自身的觀念沒有甚麼太大的衝突。

不過呢,還是有幾個章節讓我回想到過去的一些經歷,於是我的靈感又來了。

今天想講的主題,絕對讓許多人都有共鳴,那就是跟長輩的共處之道


 

先來說說,我到底憑甚麼可以來分享這項本事呢

答案是,我從小到大都在訓練這件事情。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家裡是做生意的,每天看到各種長輩是我的日常。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我父母很傳統,所以很要求我們對長輩的態度。

第三個是因為,天生我就很愛講話,我的聊天對象從2歲-90歲都有。

 

那比較具代表性的,就是我曾經陪朋友去見伴侶的家長(還不止一次也不只一位)。

原因是因為我朋友一直覺得對方家人和她相處很尷尬,直接call我去當媒婆(?)

當然結局也是滿美好的拉,幫她度過了那個尷尬期。

但是我覺得這樣還不夠,我覺得我一定要分享一些撇步給廣大受眾。

 

首先,要去跟長輩相處,目的我們可以簡單說明一下。

第一個,要跟伴侶的家人相處。

先不論對方是不是你要結婚為前提交往的對象,經營好周邊人關係的這件事一定要做好。

尤其,是陪伴對方從小到大的家人。

除非他們自己家庭本身就關係很差,不然基本上沒有甚麼理由不去做。
 

第二個,可能工作需求。
偶爾在非工作時間可能有需要應酬的時候,但是飯局上的人可能年齡層很廣。

有些甚至是公司長期的合作夥伴廠商,在一些場合,難免都有自己要出聲的時候,如果不適時讓自己抓住表現機會的話,是很可惜的。

 

第三個,純粹想要改善自己遇到長輩就「靜音」的這件事

相信很多人從小都有一個不太好的經驗,遇到不認識的長輩時,因為不曉得如何稱呼,

反而被急性子的對方說了「怎麼不會叫呢?」、「這樣沒禮貌哦!」等等,

導致現在遇到長輩都有一些陰影。

 

接下來,我要給你們三個要點

當你遇到長輩時,腦海裡必須要浮現的三個重點。

禮貌 專心 謹言

 

第一個要點 禮貌

排在第一個,代表最重要。

沒有禮貌,來,現在請你把視窗直接關掉。(後面不用看了)

 

情況1,遇到不認識的長輩,不曉得怎麼稱呼?

A:先微笑點頭,然後直接詢問你的家人,請問我該如何稱呼這位客人比較適當呢?
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會喜歡比較年輕的稱謂,但是如果雙方長輩都認識的前提下,

必須要注意到「輩分」這個細節。

如果對方長輩不認識你的家人,那通常就是稱呼叔叔阿姨就可以了。

 

情況2,這位長輩態度感覺不友好,我還要跟他打招呼嗎?

A:我人生中,遇到不友好的長輩的比例是很少的,但還是有。

所以,我還是堅持要有基本禮貌,他不回應你,那是他的問題。

你問心無愧就可以了。

除了遇到不友好的長輩,我比較常遇到的是酒品差的長輩。

但是呢,只要不要動手動腳,肢體接觸我一律推薦點頭示意,然後快閃。

 

情況3,他們都說台語,但我聽不懂台語怎麼辦?

A:沒事,我也遇過說客語的。

台語算我們的母語,大部分的長輩都會很熟悉這個語言。

不會講沒關係,但聽不懂其實比較麻煩。

通常我建議,父母或是其他長輩們在聊天的時候,可以稍微留意一下。

因為聽久了,會知道大概的意思。

但是一定會遇過那種,問你怎麼都不講話的父母友人?

 

我有兩種對應方式

1.自嘲「囡仔郎有耳無嘴」。(這句用台語說,親和力加分)

意思是,大人說話小孩沒有插話的餘地,我通常把這個對應字句用在一種情況下,

談政治還有說人閒話的情形下。

言下之意,就是讓他知道我們沒有想要插嘴的意思。

 

2.用一副認真的表情告訴對方「我正在洗耳恭聽啊!

有一種情況,你知道他在講你不喜歡的事情,但是也不好意思離席的時候。

最常見的就是,很討厭有些雞婆的長輩,很愛為你的人生出意見。

然後剛好他們又是用你不擅長的語言的時候,你可以直接無視。

並用這句話回應他們,然後附上尷尬又不失禮的微笑。

 

第二個要點 專心

 

何謂專心,是真的要把長輩的話全部吸進去嗎?

請注意,絕對不是。

我說專心的意思,是當長輩在跟你聊天的時候,盡可能的直視對方,不要滑手機。

這是最基本的態度

就算你聽不太懂對方在跟你描述甚麼,但是讓他感覺你有試著要聽的感覺,他會覺得備受尊重。儘管你們的對話不頻繁,他也會為你打上不錯的分數。

 

第三個要點 謹言

 

不懂就不要說,不知道要說甚麼就閉嘴

通常,很多人最害怕安靜的氛圍,然後就急沖沖的要開啟話題。

但是最怕的就是,你提到不該提的。

所以,在你沒有十足的把握的情形下,請把嘴巴閉好,微笑就可以了。

回話,回的剛好就好

不要自以為人家在幫你做專訪,劈哩啪啦把家庭背景薪水甚麼都提出來。

有些比較注意禮儀的長輩,會覺得你這個人口無遮攔,並且覺得你不懂得收斂。

我覺得最好的情況,就是遇到愛講話的長輩。

把場子留給他,讓他發揮他就會越開心。

 

以上是我多年來的經驗分享,已經有不少朋友來找我見習過了。

 

那你有可能會問,除了這些細節,有沒有甚麼事情是可以加分的?

當然有,你可以學習一些技能,幫自己加分。

 

第一件事,學台語

不是要教你像演布袋戲一樣講的非常流利,但一定要學會聽。

不會講一開始難免會被取笑(但通常沒有惡意)。

不過久而久之,

你會發現不知不覺自己就學會台語了。

我個人覺得,適時地學會一兩句諺語,對整體形象也是很加分。

 

第二件事,會喝茶(學會泡茶是最好的)

 

台灣喝茶的年齡層大多都在4、50歲以上,

甚至8、90歲的老年人都會聚在公園泡茶聊天。

明 馮可賓在《芥茶錄》中提出了適宜品茶的13個條件,

其中提到:「佳客。人逢知己,一茗在手,可推心置腹,海闊天空。」

由此可見,古人從很久之前就知道,喝茶這件事可讓人們的關係更加緊密。

把這個原理套用在長輩們身上,是再適合不過了!

 

第三件事,注意時事

雖然現在資訊相當發達,新聞這種東西手機或電視有太多太多可以參考。

但去注意時事,一方面是學習自己對訊息分辨的能力,一方面是可以為自己找更多話題。

舉例來說,當你注意到疫情有新的政策需要配合,以往你可能只是大概看過,

但現在你可以學學把文章看深入一點,注意一些細節。

在跟長輩聊天的過程中,適時的提醒他們,會讓人覺得被關心,也會覺得你這個人做事情很用心。


 

以上,是我的不負責任分享。

真心希望可以幫助在這部分有困難的朋友們。

我一直在縮減內容,深怕再寫下去可能要分上下集(汗)

我是阿峮,在金賞茶莊當不負責任店長。

泡茶是我的日常,聊天是我的養分。

我喜歡用每一泡用心的茶湯,誠摯地邀請你一起談談過往。

平時喜歡窩在茶行,用文字紀錄茶席間的對話。

 

食茶開講,將會紀錄訪客與我分享的大小事!

每週四晚上19:00固定更新。

 

故事都有經過主角同意分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