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茶湯
說到泡茶,除了講究香氣,最重要的莫非是茶湯的甘醇。
而最令人排斥的,應該就屬苦澀了。
如同我上一篇文章:茶葉這兩個物質讓人又愛又恨,帶你揭秘茶葉苦澀的來源。
茶葉本身物質有苦澀都是正常的。
既然無法略掉它的物質,那就要以其他角度來改善了。
在討論要使用哪種方式之前,我們需要來複習一下。
我們上篇文章有說到兒茶素是苦澀的關鍵物質,
以下必須跟各位介紹幾個前提。
一、不發酵茶兒茶素比較多
除了我們上一篇說的「夏茶」有比較多兒茶素之外,
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發酵的茶因為保留茶葉較多原貌,
因此兒茶素的含量與其他發酵程度的茶葉含量比,也相對較多。
二、有著涎過的茶葉,兒茶素較多
根據茶葉專訊第84期提到:
在探討台灣各茶類之發酵程度時發現,經小綠葉蟬吸食後之茶菁原料,兒茶素含量呈現巨幅上升之狀況,尤其個別兒茶素含量EGCG可高達8~9%,總量可高達15~18%,這是目前小葉種茶樹製成不同 茶類中發現兒茶素含量最高之樣品。
由此可知,蜜香茶的兒茶素較高。
讓茶湯好喝十倍的關鍵
第一個關鍵,水溫。
茶葉很有趣,了解越深會越覺得茶葉有些奧妙。
其中之一,就是有些物質就像是摩斯密碼一樣,需要給一些線索,才會浮現。
例如,兒茶素需要熱水才會出現。
因此,太高溫的水會讓茶葉本身釋出更多「苦澀」。
反之,冷泡茶相對熱茶甘甜,關鍵也是在於它使用冷水並且低溫儲放冷藏,
因此它兒茶素含量低。
第二個關鍵,茶器。
綠茶或部分發酵茶,沖泡過程比較容易怕有菁味、悶味。
在熱氣無法適當釋出時,可能也會有苦味的誕生。
所以在選擇茶器的時候,可以盡量選擇薄胎陶壺、瓷器,甚至是易散熱的蓋杯。
第三個關鍵,沖泡技巧。
在沖泡的過程中,最擔心的就是我們的力道與技巧,毀壞了原先美好的茶湯。
聽起來似乎很艱難,但其實沒有。
記得一件事,水線。
在對待比較脆弱的茶葉的時候,我們的水線可以調整不要粗且重的注水。
如果是使用蓋杯,我們也可以選擇將水注定點,移到杯緣本身。
這樣也不會讓茶葉瞬間釋放太多苦澀。
第四個關鍵,茶乾微調整。
茶葉會遇到一些情況,忽視它可能會讓我們的茶湯它變的又澀又苦。
第一種情況,茶梗較多的茶。
茶梗較多的時候,會讓茶湯比較多苦澀感。
通常可以選擇,將少數顆粒的茶乾挑梗。為什麼不是所有茶乾都要修整呢?
因為茶梗也是茶湯甘爽度的關鍵,全部一口氣捨去掉,會讓茶湯變得不完整。
第二種情況,細小顆粒的茶必須要減少放置。
茶葉在包裝過程或是真空狀態,多少會讓茶葉細碎。
這樣的茶就跟茶包一樣,很容易就沖泡開來。
所以,如果沒有適當挑選或控制量,可能就會讓茶湯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