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葉為什麼要烘焙?
1、透過梅納反應提升香味。
2、去除初製菁味與雜味。
3、降低茶葉含水量。
以烘焙為特點之一的台灣茶。
1、凍頂烏龍茶
中發酵茶(發酵程度約15%-25%),
茶湯色金黃且明澈,
深度焙火與茶香結合,
並以落喉韻味強為特點~
2、木柵鐵觀音
中發酵茶,
特點為烘焙過程會將布球
放入「文火」慢慢烘焙。
湯色為琥珀色,
濃艷並清澈!微澀帶甘韻味
為喜歡焙火重茶友的優先選擇。
任何茶都可以透過烘焙修飾嗎?
茶言觀色品茶趣一書提到:
『茶葉品質是以原料及製茶技術為導向,烘焙的目的在於修飾。』
而在茶業間有這樣一句術語:「看菁(茶菁)做茶,看茶焙茶。」
我們可以試著用以下茶類型探討。
條型包種茶
以最具代表性的文山包種茶舉例,
該茶以清雅飄逸之香氣,搭配甘滑的滋味聞名。
而製作文山包種茶的茶菁原料為『幼嫩』。
因原料特性為含水量高且組織較薄,
當面臨攪拌不當、發酵不足等缺失,
是無法靠『烘焙』修飾此品質缺失。
球型烏龍茶
同樣提到球型烏龍茶,清香型的高山茶。
若遇到發酵不足所產生的菁味、淡味甚至是粗澀,烘焙後能改善的幅度也不大。
聰明的你應該有發覺,
發酵不足帶來的影響有多大?
除了原料問題,保存不當的茶品有救嗎?
答案是:必須看程度。
這邊可以替各位解答一個迷思。
很多人會認為原先就是焙香型的茶品(如凍頂烏龍),
應該相對好用烘焙修飾。
但其實不然,當變質讓焙香型的茶品產生了『陳味』或茶湯暗黃~
原先就是中火的焙度,必須要走到「重火」。
如此一來,不但失去了該茶原有特色,也達不到修飾的目的。